中原科技城科技创新园项目即将全面完工,建成后将成为我省高科技人才基地(9月4日摄)。(
古人讲白露有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人才如鸿雁、如玄鸟,千方百计揽才、各尽其能兴才,方能形成“如鱼得水、如鸟归林”的人才生态。
中原这片历史厚土、创新热土,也在等候人才到来。今天,第七届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拉开帷幕,再次向海内外人才发出“招贤令”,不拘一格广开进贤之路。
3年前的9月7日,省委工作会议召开,首次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河南,要锚定“两个确保”,全面实施以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为首的“十大战略”。3年来,越来越多的人看好河南、深耕中原,在声声深情呼唤中,实现双向奔赴,变化悄然发生。
“自从来到这儿,周末很少休息,每天都忙到凌晨才睡。”8月25日,一个周日的中午,省医学科学院院长助理、眼科研究所研究员吴建忙完一场学术活动后,向记者笑言。
日常,吴建胸前始终戴着一枚省医学科学院的院徽。“上周外出交流,也带了几枚当作伴手礼,在讨论课题之余还向各位青年才俊介绍了医科院。”得益于便利交通条件,吴建成了名副其实的“空中飞人”,四处推介河南和医科院。
今年4月15日,北京姑娘吴建从院长王宁利手中,接过了聘书。这一批9位高层次人才新成员中,有6位是她这样的“90后”。“医科院是一个欣欣向荣的地方,这里会集了一群有志青年,要共同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她语速很快,有一股时不我待的劲头。
河南同样逐“光”而行,那一束光照亮着科技创新“华山一条道”,越走越宽广,越走越光明。
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高质量建设以环省科学院创新生态为支撑的中原科技城、以环省医学科学院创新生态为支撑的中原医学科学城、以环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创新生态为支撑的中原农谷,形成“三足鼎立”科技创新大格局。这三颗河南加快建设国家创新高地、重要人才中心的“关键之子”,正在引领一场动能之变、结构之变、质量之变、环境之变。
此前,河南在全国率先成立科创委,先后召开14次会议,谋划全局性、长远性科技创新事项。调整为省委科技委后,短短120天已召开6次会议,系统谋划推进创新体系建设和综合配套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助力跑出科技创新“加速度”。
9月1日,《河南省中原农谷发展促进条例》施行。自此,中原科技城、省科学院、省医学科学院、中原农谷发展有了法治力量护航。从人才引、育、用、留一揽子政策措施,到顶尖人才突破、领军人才集聚、青年人才倍增九游手游游戏,、潜力人才筑基等“八大行动”和“百万英才汇中原”,从实行“双线双跨双聘”协同创新,到全面推行“一站式”服务模式……为了打造让人才向往、融入、扎根的“一方沃土”,许多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8月23日,自然资源部超纯矿物新材料重点实验室(筹)在三门峡市揭牌,点石成金的“魔法师”来了;
同日,省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中心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河南与中国科学院进一步深化省院合作共建;
8月26日,国家超算互联网核心节点项目核心系统合同正式签约,抢抓数字经济发展制高点;
8月30日,全省数字化转型推进会议召开,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和应用实现跨越式发展……
越来越多能创业、善创新、敢创造的高层次人才慕“光”而来,迎着光,追逐光,成为光。
盛夏时节,全国各领域专家学者齐聚北戴河休假,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康相涛就是受邀专家之一。
同行的很多专家和康相涛聊起今天的河南,对人才引进的给力政策,纷纷竖起大拇指。“科技工作者的使命就是服务国家战略、满足群众需求,我们还任重道远,要继续埋头苦干。”康相涛眼中有光,在他的讲述中,一幅乡村振兴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8月29日,70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原主任王巍受聘担任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
“河南是中华文明核心区域,有很多历史之谜有待解开,有一些考古发现需要阐释。”王巍坦言,踏上一段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全新征程,主要职责就是为河南考古搭建大平台,为年轻人成长提供大舞台,建一支更加专业、独具气派的考古豫军。
8月1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王俊回到信阳老家,为新成立的胸外科院士工作站揭牌。
去年9月起,几乎每周,王俊院士核心团队专家都会到信阳市中心医院亲自主刀,指导高难度胸腔镜微创肺结节手术。“将工作站放在信阳,是本着服务老区、回馈故乡的初心,希望能促进老区科技创新和医学事业发展。”王俊说。
一个个故事说不完、道不尽,中原大地日益成为各类人才近悦远来的“强磁场”。河南人才集团成为中部首个省级人才集团,全省首家院士专家创新服务中心正式揭牌,欧美同学会中部海创中心在航空港区成立……
李蓬院士,担任天健先进生物医学实验室主任;林圣彩院士,加入中州实验室。在郑州高新智慧岛九游手游游戏,,两家实验室隔楼相望,并肩前行。
李宜静常说自己是追“星”的人,自己的博士生导师李蓬院士就是她心中最耀眼的星。
“我追随导师,更相信故乡的发展。”2022年8月,洛阳女孩李宜静跟随导师从清华大学来到郑州大学。
3名院士为引领,5名杰青为骨干、20余名各类省级高层次人才为中坚……如今,天健先进生物医学实验室成立不足两年,已然灿若繁星、珠璧交辉。
从“0”到“1”,3年时间,23家省实验室拔节生长。洛阳龙门实验室、安阳蓝天实验室、平顶山尧山实验室、信阳大别山实验室……一地一品牌、一室一特色。中豫具身智能实验室、中原细胞和免疫治疗实验室、淇河实验室,也已提上议事日程,只等掀起盖头来。
外引,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10所一流大学郑州研究院引进落地,滚动推进储备一批、落地一批、开工一批。“国防七子”中,有两所高校都来郑州布局。
内育,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大步迈进,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等高校的11个学科作为“双一流”创建第二梯队也快马加鞭;组建电子科技大学、航空航天大学等新型研究型工科大学,推进高校“三个调整优化”蹄疾步稳。
今年,我省有15项成果获得2023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实现历史性突破。全省科技大会上,获奖代表宋克兴、李红霞、雷振生、范国强、赵延军等在主席台就座。这一刻,C位属于作出卓越贡献的河南科技工作者们。
2023年两院院士增选中,河南新晋6位,实现由多年当选1人到一年当选多人的跨越;引进顶尖领军人才,担任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重点高校校长、学术副校长;选聘行业旗帜人物,担任河南音乐学院、河南戏剧艺术学院等专业学院院长、名誉院长。
“最亮的星”来了,无数追星者也奔赴而来。“今年初,我们在全球范围内选拔招聘年轻音乐人才,有几千人报名,500多人参加面试,最终要招聘60人,补充到音乐学院教学队伍当中。”河南音乐学院院长戴玉强在接受采访时说。
3年多来,全职在豫两院院士新增26人;入选国家级、省级重点人才项目的高层次人才新增1033人次;累计引进博士及博士后1.6万人。
在巩义,“十博士组团创业兴业”成为佳话,泛锐熠辉复合材料有限公司从浅山丘陵间兴起,已成为一批“中”字头航空航天、船舶领域央企的供应商。在民权,诞生了全国首个县级“博士团”,一批从这里走出去的博士情系桑梓、反哺家乡,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博士“成团出道”,在河南已成为一种现象,以“星星之火”燃起新兴之火,旺出燎原之势。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粒子之微”,物理大师杨振宁挂在墙上的一幅字,也是省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执行所长何小波经常在心里琢磨的一句线后”安徽小伙何小波,武汉求学,济南任教,如今携妻儿来到郑州。还有江浩庆加入激光制造研究所,贾思琪加入新型显示技术研究所,翟保兴加入半导体研究所……年轻人挑大梁当主角,多名“90后”青年博士被聘为研究所执行所长、常务副所长。
“去年3月10日,研究所开始筹建;十几天后,我的双胞胎女儿出生了。”指着过道两侧刚刚拆下包装的又一批实验器材,何小波感慨,研究所就像是他的另一个孩子,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边聚人才、一边出成果,一边搞建设、一边做科研。
“申请流程不麻烦,购买设备也不会被‘砍价’。”无论攻课题、组团队,还是定方向、带队伍,何小波坦言,省科学院都给予他充分的科研自主权。
“团队里大多是30岁上下的年轻人,有博士,有工程师,他们都是重要岗位的担当者。”不知不觉在何小波周围也形成了一个小星团。即便是中午时分,也不时有人敲门,来讨论各种亟待解决的问题。
“以前论文发完,工作就结束了。如今,科学不再是实验室中的空中楼阁。”8月底,中原量子谷项目发布会上,物理研究所作为共建单位发布了重要科技成果——数字荧光免疫分析系统。何小波坚信,所有向上生长的盛景,都离不开日复一日向下扎根。
“科创氛围浓郁,人才就会闻着味道来。”曙光信息产业(河南)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相关负责人刘缘看到可喜的变化,“招人变成了挑人。”
前不久,郑州大学50余名刚毕业的研究生集体入职。这源于企业与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高校深化产教融合,联合培养信创卓越工程师,合力助推河南科技人才“育好苗”。
聚人才,强科技,谋创新,兴河南。这片土地之上,“现实之需”与“人才之能”相互契合,“发展之要”与“企业可为”彼此辉映。
最近,北京理工大学郑州研究院一场技术成果转化推介会火了,老鹰基金、勤智资本等纷纷与项目团队进行合作意向签约。
“与其他地方不同,郑州研究院是北理工校地合作3.0版,注重教育、科技、人才、产业‘多位一体’。”先后在嘉兴、唐山研究院任职的黑龙江人柏利,现在担任北理工郑州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瞄准河南产业需求,北理工郑州研究院围绕智能科技与数据技术、信息通感与新兴电子、医工融合创新医疗、新兴功能材料应用开发四大方向,从北理工24个国家级领军学者团队中遴选入郑团队,贯通“产学研用”,推动更多科研成果、前沿技术跨越“死亡之谷”,从实验室走进生产线、走向大市场。
共建时间不长,成效日益显现:与河南省多家医院开展内窥镜临床推广应用;与宇通集团共同开展智能交通防碰撞预警装备合作;混合现实数字化技术赋能开封清明上河园“大宋·宋慈奇幻漂流”项目……目前,该院已引进10个院士团队和40余名国家级领军人才。
“几乎每天都有北理工师生乘坐高铁往返于京豫之间,几乎每天都有企业、高校、投行前来对接合作。”自研究院升级成立以来,柏利忙得不亦乐乎。
新质生产力从哪里来?科学家、企业家,把这两个“家”放在一起便会产生新质生产力。
“通过企业家出题、科学家答题九游手游游戏,,随时交流碰撞火花,可以发现新的发展方向,找到更多应用场景。”自从入驻中原量子谷,长江量子科技(郑州)有限公司总经理范犇尝到了甜头,仿佛找到了一棵可以背靠的大树。目前,该企业在中原量子谷布局了专业的技术研发团队、光量子芯片封装测试实验室和量子安全终端示范产线。
楼上科学家,楼下企业家,上下楼即“上下游”。走进濮阳市绿色化工公共研发中心,楼上“穿白大褂”的科研人员紧张实验,楼下“穿正装”的创业者穿梭忙碌。在同一栋楼里,他们可以面对面头脑风暴、交流碰撞,既解决了初创企业缺乏设施、技术平台的瓶颈,又缩短了原始创新从“书架”到“货架”的周期。
聚焦重点培育的“7+28+N”产业链群,河南持续加强科技副职选派工作,同时出台行动计划,三年内从高校、科研院所选聘一批“科技副总”到企业任职。信阳农林学院教授何书海,被选聘到潢川县鹏升畜产品有限公司当“科技副总”。到任后,他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科研平台建设,助力企业向生产肝素原料药等高端方向发展。
“举家来河南,真的来对了!在这里可以心无旁骛做有用的科研,政府第一时间帮我们解决场地、设备和职称评聘等各种难题。”身为省科学院碳基复合材料研究院研究员的任宣儒由衷感慨。
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实施“揭榜挂帅”“赛马”制;实行“PI制”、科研经费“包干制”,赋予战略科学家、领衔科学家、首席科学家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人力使用权;坚持“破四唯”与“立新标”并举,创新科研管理、项目运行、资金运作、成果转化、激励评价等机制……河南厚植创新生态、搭建创新平台,让想干事的人有事干、能干事的人干成事。
在河南省智能传感器产业研究院,有一个有意思的细节:工作人员尽管身着同一种工服,但名牌上的一排小字却不相同,有的是传感器企业的,有的是大学的,有的是物联网公司的,还有的来自行业协会。
“这跟河南烩菜一样,很多料、很多人,每个人职责不一样,功能不一样,但是又发挥各自优势,最终和谐地组合在一起,协同作战推动新产品、新应用加速上市。”工程师王栋打比方说。
打开最新升级的河南产业人才地图界面,可以直观感受到:人才发展和产业发展具有耦合效应,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是相互塑造的。
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政策链,五链耦合,交相辉映,“链”动新未来,也在“链”出新河南。
土?被定义为农业大省,用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10的粮食、1/4的小麦。
古?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
通?中原腹地、四通八达,一条条铁路、公路、航线、水路交叉纵横、贯通南北、连接东西。
“没想到,‘中规中矩’的河南,科技创新谋划如此大格局,人才引进如此大力度,给我的舞台如此大手笔。”从东南大学来到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后,禹东川如此感慨。
从成为医院顾问,到正式任职学术副院长,短短两年多时间,禹东川牵头推进了河南省智能医学工程重点学科、河南省数字康复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儿童发育行为与学习医学重点实验室等项目建设,还实现了儿童发育行为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零的突破。
“大禹治水发生在这儿,‘禹’姓与河南有不解之缘。我会像钉子一样扎在这里,做更多事情。”这位国内知名儿童发育行业专家对未来充满信心。
黎明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立磨研发首席工程师孔金山曾被一个难题困扰。2010年公司开始生产立磨,价格高昂的磨辊轴稍有磨损,便成“废铁”一块,拉高了生产成本。
2021年,一次参观学习中,孔金山在7公里外的中机新材料研究院(郑州)有限公司发现了这个技术。“之前全国各地跑没结果,原来技术就在我们身边,超高速激光熔覆解决了大难题。”他说。
当年,在对比了多地政策环境后,中机新材料从北京落地郑州。短短3年时间,核心研发团队从2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60多人,硕博占80%,3D打印技术、增材制造材料等五个专业实验室应势而建,产出24项高水平专利。总经理范斌说:“河南有非常好的产业基础,这为我们的技术转化提供了肥沃土壤。”
“以前招商是招产业,招来的更多是生产基地,但没有研发中心、创新能力,只能带来规模增量而非质量提高,是不可持续的。”郑东新区党工委委员、中原科技城管委会常务副主任赵凯直言,现在更看重招人才,注重原始创新,这往往会带来产业颠覆性变革和经济裂变式增长。
创新规律、市场逻辑、法治思维、契约精神……从观念到意识、从理念到眼界、从思路到方法,河南各级干部站得更高、看得更准、做得更实,一个个工作重心转变背后,是思想观念、视野格局、能力作风的深刻改变。
超薄、超硬、超厚、超纯、超宽,一批拥有“超”能力的新材料火出圈;宇通、上汽、海马、郑州日产、比亚迪,见证河南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化发展;多氟多打破国外垄断成功研发电子级氢氟酸,金源朝辉生产的压延铜箔飞入中国空间站,西平县一套智能化“鸡笼”卖出4.9亿美元天价……
曾经负“重”前行的钢铁之城安阳,如今低空经济乘势飞起;过去一煤独大的鹤壁,开始在全省卫星产业中唱主角;以中原粮仓为名片的驻马店,正加速崛起“芯”产业;有袖珍小城之称的济源,以小纳米撬动千亿级产业集群……
当河南专注于把人才第一资源转化为发展第一动力,一种由内而外的质变开始发生。
“力出一孔、支持一线多打粮;苦练内功、帮助一线打好粮”,这是超聚变数字技术有限公司的上墙标语,以农业大省朴实的庄稼智慧传递着企业管理理念。
这个时常被误解总部不在河南的企业,2021年扎根郑州,上演了现实版“超聚变”:正式落地55天,首台服务器下线;成立第一年,市场份额即全国第二,入选独角兽企业榜单;今年,荣登电子信息竞争力百强企业。
“聚变”生巨变。截至目前,超聚变已有13000多个合作伙伴,以郑州为中心,业务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销售收入超过28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0%。
有外地合作伙伴到访时,超聚变董事、公共及政府事务总裁李翔宇总会带他们到北龙湖企业总部基地,看看他们“未来的家”,看看抱团的一流大学郑州研究院、商场公园合体的银泰inPARK等总部“邻居”。
人才、科技、产业、城市,彼此之间形成最深刻的关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认同你、你成就我,共生共荣、共促共进。
这正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完全契合: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中原曾是历代科技精英的向往集聚之地,许多科技发明和技术创造在此肇始传扬。而今,南阳“诸葛英才”、许昌“许君以昌”、安阳“洹泉涌流”、新乡“才聚牧野”,一个具有转折意义的新发展周期已然开启。
当创新发展成为全省上下的广泛共识、实际行动,当下非常之功、用恒久之力招引人才,追光的河南为之焕然——时代标识在上新、形象气质在更新、精神面貌在焕新。
这束光不断聚集、裂变,不只化作聚光灯照耀着前行者,也会像暖阳般普照每一个即将上路的人。
前不久,首次开班的郑州大学暑期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上,李宜静看到了许多老面孔。新加坡国立大学刘益成教授、台湾长庚大学罗时成教授、澳门大学沈汉明教授……在李蓬院士的邀请下,曾经的“参考文献”们就那么水灵灵站在讲台上,面对年轻河南学子倾囊相授。
“他们也会是你的启蒙老师吗?”看着台下那一双双专注求索的眼睛,李宜静仿佛听到了当年科研种子在自己心里生根发芽的声音。九游体育官网,九游体育官网,